close

文/Suki

  馬不停蹄的工作任務、跟時間賽跑的強大壓力,使得許多傳播人過著日夜顛倒、廢寢忘食的日子,看著行事曆上滿滿的待辦事項,努力衝刺成為「已完成」。通宵達旦已是常態,常常忙到天色漸亮公雞啼叫,才發現仍有一半以上的事項「待辦中」,只能看著行事曆嘆氣,嘆完再繼續。完全沒有時間、精力可以學習新事物、關注新資訊,但隨時學習、接觸新知卻又是傳播人不備不可的習慣!

 

  忙碌緊湊的工作節奏加上長時間的工作壓力,讓許多想學習新知、充實自己的人,常心有餘而力不足,只好拿「有空再學」作為藉口,安慰自己對於資訊跟不上時代的恐慌。但卻無法避免脫節的事實。

 

  為了避免我們拿「沒空」作為忽略學習的藉口,養成隨時接收新知,並成為可運用於工作上的新知資料庫,公司特別規劃一個新知分享的時間,強制於每週週會安排一位同仁進行分享,分享內容不限,如參觀一場展覽,觀察策展整體規劃的心得、閱讀一本新書後,觀點及心得的分享與討論,或可運用在專案上的新行銷、宣傳手法等,都可作為分享的內容,只要自己認為不分享太浪費,非分享不可的新資訊即可。因為每個人所喜歡、關注的事情及類型不同,透過每一次的分享,可以幫助大家接觸到更多面向的資訊,擴充彼此腦袋的資料庫,成為規劃活動、創意構思的元素來源,而每一個人分享時,準備、整理資料及簡報的技巧,也可以成為彼此學習的榜樣。

 

  雖然這樣的「強迫」學習法,對有些人而言可能是一件很「麻煩」的事!認為工作歸工作,學習歸學習,每天忙工作都忙不完了,哪裡還有美國時間去準備分享啊!還要特別去「生」東西來分享,這只是在增加我工作量啊!其實,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感受,剛進公司一切都還在適應,因自己工作效率低,一直在忙不完的狀態中,又看到下週一的行事曆上用紅筆寫著「分享」二字,但卻毫無東西可以分享的時候,又要去哪生東西來分享的煩躁感便油然而生了!所以剛開始都是快到自己分享時間才匆忙去找主題,有時得花好幾個小時,才勉強找到適合分享的主題。後來聽同仁的分享,才發現平時累積的重要性,因此試著強迫自己在逛街、吃飯、看展覽、雜誌等日常生活中,開啟自己的雷達,用點心仔細觀察,如看展覽時可以開始觀察事前宣傳、會場的佈置、指引、動線等整體規劃,分析所見的優劣點,並思考若「我」是主辦單位,可以如何改善不足之處,或有什麼不同的規劃、執行方式,將自己所察加所想分享予大家,並一同討論觀察的重點、方向是否正確,所提出的觀點及想法是否可行等,作為下一次分享及平常工作上可應用的寶貴回饋。漸漸地「隨時觀察」從「強迫」轉變成一種生活習慣,即使沒有輪到自己分享,雷達也會隨時隨地的開啟,享受這種隨時觀察的「樂趣」。

 

  隨著工作能力的增進,慢慢地掌握工作的節奏、時間的分配,仔細回想才發現原來每週的分享真得讓我獲益良多,藉由同仁的分享,可快速有效地吸收到許多不同面向的事物,如「阿卡貝拉」增進對音樂方面的知識,「向上管理」了解如何提升職場競爭力,「創意廣告」發現原來創意可以這樣玩,如何運用「二維條碼」作為行銷利器‥等多元化的分享內容,都讓我印象深刻,腦袋的資料庫也隨之擴充,可隨時將這些元素應用在工作及生活中。除了因此接觸及累積多元的資訊外,意外地也讓我培養了許多能力,如觀察力、思考力等。

 

  每週短短的分享時間,讓我從原本「學習是工作」的煩躁感,轉變成「學習是工作,也是生活!」的生活習慣。透過彼此相互的交流分享,無論是由我進行分享或是吸收同仁的新知,都能增進自己分享、觀察、思考、表達等能力,將學習融入工作及生活中,養成隨時學習、接觸新知的好習慣!不再讓「沒空」成為忽略學習的藉口!隨時把眼睛擦亮、把偵測學習的雷達打開,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資訊,運用「見縫插針」的學習術,盡可能運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及空間,並在腦中歸納、整理,讓「學習」充滿生活,生活充滿著「學習」,使我在不斷變化的工作中,也能有自信來應對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RICHSQU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